几种有趣的益生菌

1. 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

人体肠道内共有的一种“友好”细菌——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梭菌科(Clostridiaceae),与8种人体的代谢物质有统计相关性;提示这种细菌在参与宿主多种代谢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存在于健康人群肠道中最丰富的肠道微生物之一,约占肠道粪便细菌总数的5%,是柔嫩梭菌亚群的主要成员之一。研究发现肠内F.prausnitzii改变导致的微生态失衡与一些肠道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研究认普拉梭菌及其上清具有抗炎效应,可明显改善肠道炎症。普拉梭菌可控制肥胖

目前还很少将普拉梭菌制成微生态制剂而直接应用于临床, 但有研究表明口服普拉梭菌可达到增强肠道健康、预防或缓解某些肠道疾病的目的。

2. AKK菌

Akk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的厌氧球菌。2004年,德里安教授和她的团队将其在人体肠道中分离出来,命名为Akkermansia muciniphila。为了纪念荷兰环境微生物学家Antoon Akkermans而命名,种名:Muciniphila [mu.ci.ni’phi.la],拆分开来,mucinum意味着黏膜的;philos意味着爱。整合起来Akkermansia Muciniphila可以通俗翻译为Akk -黏膜爱好者。

https://www.sohu.com/a/160450378_785442

① Akkermansia muciniphila(以下暂称Akk菌)是人体肠道中一种可降解黏蛋白的细菌,它与肥胖、糖尿病、炎症和代谢紊乱呈负相关
② 它发挥益生作用的机制可能是可以调节肠道内黏液厚度和维持肠道屏障完整性
③ 增加Akk菌丰度的方法包括:摄入双歧杆菌、低聚果糖、短链碳水化合物(FODMAP)、二甲双胍、大黄提取物或特定抗生素
④ 而摄入膳食类多酚和热量限制(CR)是否有效存在争议
⑤ 高脂饮食和大量饮酒则会减少肠道内Akk菌的丰度。

阿克曼氏菌的定殖影响宿主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为宿主提供能量;维持消化道粘膜屏障,保护肠道免受病原体侵害;可减缓脂肪沉积,有利于体重降低。

3. 梭菌类群IV

这个分类好乱,理了好久才理个大概明白,普拉梭菌属于梭菌类群IV(柔嫩梭菌亚群),命名看起来却是粪杆菌属的。

1922年, Prausnit从一例患者的胸腔脓肿中分离出来一种棒状杆菌, 最初被归为梭菌Fusobacterium属, 直到1996年此菌的不同人类菌株的完整的16s rRNA基因序列被构建后, 才发现他与梭状芽孢杆菌属结构更接近[3,4]. 2002年Duncan等[5]建议将其归属为一个新的菌种Faecalibacterium属, 定义为不产芽胞厌氧菌和不动革兰氏阳性杆菌, 并将此菌更名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 简称F. prausnitzii. F. prausnitzii归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柔嫩梭菌属(Clostridium leptum)

梭菌作为肠道菌群中一类正常的优势细菌, 对人体非常重要, 主要包括有益的梭菌和有害的梭菌两类. 有益的梭菌主要有拟球梭菌亚群(Clostridium coccoides group)和柔嫩梭菌亚群(Clostridium leptum group)两大亚群。 有害的梭菌以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为代表, 能引起多种肠道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 如骨髓炎、菌血症等。

酪酸梭菌, 又名丁酸梭状芽孢杆菌、丁酸梭菌、丁酸菌. 因早期报道显示酪酸梭菌最早是由日本的宫入近治博士从粪便中分离得到, 因此也有人将其称为宫入菌[4]. 酪酸梭菌是拟球梭菌亚群和柔嫩梭菌亚群两个类群中的代表性菌株, 可以发酵产生丁酸, 使肠道的酸碱度显著降低[9], 有效地促进肠道内正常菌群(双歧杆菌等)生长, 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维持肠道内菌群的平衡. 同时, 丁酸作为一种营养性物质, 可促进肠上皮细胞的再生修复, 迅速恢复受损肠黏膜, 起到抗溃疡、消炎的作用[10,11]. 酪酸梭菌的代谢产物维生素B和维生素K还可以促进机体生长[12,13].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